实验室特色

实验中心特色

1.校内外相结合创建实践教学平台

结合自身情况,提出“借助外力,苦炼内功”方针,加快环境类实践教学平台的新建设模式。加强校内实验硬件建设,并兼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培养和引进高素质教师的同时,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对学生开展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校内生活污水处理站实习基地建设,由学生到站顶岗实习、负责日常运行与维护。


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彰显平台水特色

广西的支柱产业制糖、造纸和淀粉等行业产生的废水具有污染大、浓度高、处理难的特点;广西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水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广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中心提出以“水”为核心,构建高水平的“水特色”实践教学平台。结合中心教师近年主持完成的国家重大水专项、“863计划”等多项“水科学”重大课题,以及桂林“两江四湖”、桃花江、小东江等漓江支流环境综合整治等地方重大水课题,所涉及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近100项,将这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3.打破条块限制,搭建实践教学大平台

淡化专业,拓宽基础,打破传统的专业实验室观念。整合和改革已有教学资源和实验内容,建立跨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心,开设基础型、综合型和研究型3层次的实验,形成了一体化、多层次、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学科交叉,设备共享,打破学院间的壁垒。将化生学院的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等整合纳入水污染控制实验教学中心,构建校级实践教学大平台。节约了资源,综合了多学科人员的优势,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校内校外联动,打破学校间限制。在建好校内实验教学中心的基础上,与企业和科研合作单位联合共建校外实习基地26家;打破校际界限,与武汉工程大学等相关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结成共同体,实行学生互换交流授课,为兄弟院校学生开设相关创新型实验。


4.集成“学研做”教学模块,强调人才培养的创新性

学。优化“验证型—设计型—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结合广西特色行业废水处理、漓江水环境治理等选编地方特色的“实战”性实验项目,以实干作为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

研。学生融入教师科研。大一阶段配备专业导师,让学生当实验室助理,介入专业领域;大二大三阶段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或申请科技立项,将专业研究渗入学生课外生活;大四阶段,学生毕业设计结合地方特色的科研、工程,真题真做。

做。在原有宽口径、大众化培养的基础上,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与教师共同研讨创新性实践培养模式。送学生到生产单位顶岗实习,在实干中强化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