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于2013年成立,该研发与服务中心是校企合作的纽带,专业、课程建设的平台,创新创业的孵化器,更是推动印刷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助推器。印刷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自创建以来努力为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攻关,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为企业减少研发费用,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生产力。同时我系师生的科研、创新、创业的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升。
一、中心基本情况
媒体传播系印刷技术与服务中心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学院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各有关职能部门的紧密配合下,在校企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紧密围绕学院“创省示范高职学院”这一中心目标,克服了人手少、任务重等客观难题,积极钻研,勇于探索,攻克了多项企业技术难题;同时,高质量地完成媒体传播系印刷技术专业学生的理论及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任务。具体体现在:
1. 指导思想
印刷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是技术研发的核心,也是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印刷技术专业(群)建设的迫切需要。依据媒体传播系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及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建设方案,按照政校行企的要求,坚持以企业、行业需求为导向开展科研服务。深入走访企业,了解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及未来发展的趋势,根据企业所需开展相关科研合作,为企业提供深入的技术咨询。
2. 中心人员
中心共有9名人员,其中,中心负责人1人,中心人员8人。团队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4人;博士3人,企业人员2人,中心中有印刷学科专业人才5名,包装学科专业人员1名,机械类学科成员1名,材料类学科成员2名,学科结构较为合理。
3. 中心成果
中心致力于更环保的印刷包装方式、水性油墨、水性光油、水性胶黏剂、可降解塑料、减量包装、代塑包装、智能包装生产等方面的研发。与永发印务(东莞)有限公司、耐帆包装工程(东莞)有限公司、东莞当纳利印刷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合作研究,解决了一批行业共性的技术难题。本中心与企业积极联合申报各种科技术奖项,共获得科技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等共8项荣誉。
中心成员参与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8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中心积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实际效益,近三年,中心成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立项省级课题1项,市级科研项目6项,结题3项。中心成员针对行业发展方向及企业实际问题进行研究,近三年,共发表专业技术论文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篇。
中心对行业发展影响方面。本中心与华南理工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中心依托高校的研究水平、人才优势、先进实验及检测仪器为企业的研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根据企业实际问题与企业共同签订横向项目12项,并实现对企业成果转让5项。
二、中心建设过程遇到的问题
1.中心与企业合作广度、深度均有待加强
2018年,印刷技术与服务中心与企业新签订校企合作协议4家,总数合计10家,校企合作广度还是不够。目前,印刷技术与服务中心只与永发印务开展了较为深入的技术研发、人员互派的合作,与其他企业的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表层,未进行有效地深度挖掘。
2.运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执行力有待提高
印刷技术与服务中心涉及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关系还未完全理顺,存在工作交叉、职责不清的情况,工作机制尚未健全,导致中心在项目研发、深入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还没有建立起执行力强的长效机制。
3.激励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印刷技术与服务中心还未制定动态合作利益分配机制。未能从管理制度上调动教师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教师的工作热情未能有效激发,教师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未能有机结合。
三、中心的发展规划
1.印刷技术与服务中心积极开展校企专利对接工程,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模式,实施“专、精、特、新”的专利对接战略。充分利用中心的资源,在中心进行技术攻关并将技术成果在中心进行检验,再投入企业进行生产运营,有效降低企业的科研成本,同时提高学校设备仪器的使用率。真实的研发案例使教师、学生在真实的应用环境中得到锻炼,科研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中心与企业积极合作,推动研发成果市场化,实现其经济价值。中心尝试构建专业孵化链,鼓励师生申请发明专利。
2.加强中心与企业合作的广度及深度,争取再与6家企业新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提高校企合作的广度;在企业技术难题攻克、科研成果转化、“工程师、教师”联合授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考核方法修订、精品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提高校企合作深度。
3.完善机制建设,明确工作分工。明确行业、企业、学校三者在印刷技术与服务中心的不同角色,确定项目研发责任主体,具体事情责任到人,建立健全各项机制,提高中心执行力。
4.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提高各方参与的热情度。将研发成果积极推向市场,产生一定经济效益。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对脑力劳动者的辛勤付出,给予合理的报酬,提高科研人员工作的热情。
5.加强中心科研队伍建设,注重提高中心教师科研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与学历提升,实施“教师内部科研帮扶”策略,提高中心的整体科研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行业。
6.加强与企业的资源共享。加强中心的先进实验设备、充裕的科研人力资源与企业的生产型设备、技术能手优势互补,实现两者资源高度共享,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