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新闻资讯

教育改革:躲不得更急不得

2017/5/20 22:50:24人浏览

      编者按

      518日,本报深度版刊发了《一位校长的困惑——教育改革不允许失败?》《教育改革成败不可简单判定》两篇文章,连日来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和热烈讨论。读者普遍认为,教育改革可不可以允许失败,这不仅仅是一位校长的困惑,也是全国中小学校长的困惑,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揭示了目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个深层次问题。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我们再刊发一组稿件,以飨读者。

      访谈嘉宾:

      石中英: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长江学者,教授

      代蕊华: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夏青峰:

      北京中学校长,特级教师

    本报记者 苏令

      教育是面向人的事业,所以不允许失败;没有改革就没有进步,但任何改革都有失败的风险。对于许多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既是一个悖论,又是一个现实的困境。

      在不改革不行、改革失败了又无法承受的两难中,我们该何去何从?在当前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理性面对改革的成败?怎样才能增大教育改革成功的概率?为了对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记者对教育专家和校长进行了专访。

      “教育改革的失败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教育的失败,更不能等同于孩子的失败

      记者:有人认为:教育不允许失败,因为它的服务对象是人。但是,任何改革包括教育改革都有失败的风险,您怎么看?

      石中英:如果是从强调教育改革的伦理要求来说,这个观点是对的。这是因为任何教育改革,最终都会改变教育的某些方面,并进而以一定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成长。因此,教育改革与其他领域的改革不同,它不仅需要目标导向(改革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还需要伦理约束,即不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可预见的消极影响。

      但是,教育改革毕竟是目标导向的旨在变革教育实践的行为,它毫无疑问会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有些条件可能还一时不具备或不理想。在这种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某一项教育改革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是非常有可能的。如果把这种情况称作教育改革的失败,那么教育改革失败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中外皆然。不过,教育改革的失败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教育的失败,更不能等同于孩子的失败。准确地说,教育改革的失败应该被理解为某项旨在变革教育的行动没有达成它预期的目标,而相关的教育实践依然在按照自己原来的方向进行着。

      代蕊华:教育改革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改革,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一代人的发展,所以教育的改革一定要慎重,但这决不是教育不能改革的理由。事实上,历史上众多的教育改革,失败的案例要多于成功的案例。教育改革不允许失败是我们的美好期待。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今天,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我们要形成鼓励改革、宽容失败的有利氛围,大力支持符合教育规律的积极尝试与大胆探索。同时,要建立防范风险的有效机制,避免瞎折腾

      夏青峰: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教育改革不允许失败,因为它的服务对象是人,反映的是人文关切;而任何改革包括教育改革都有失败的风险,体现的是科学态度。我认为,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看,而应视它们为矛盾的统一体。它提醒我们,面对活生生的人,面对没有机会再来一次的人生,面对可能会产生的教育改革失败,教育者在实施改革时,必须要持审慎态度,必须要切实遵循规律和以人为本,不能为改革而改革。

      各方面要求改革速成的期待,破坏了教育的宁静

      记者:许多人希望见到立竿见影的教育改革,但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效果可能要在多年以后才能显现出来。您对这种期待教育改革速成论怎么看?

      石中英:速成论者的愿望可以理解,谁都希望教育改革能够一蹴而就,尽早达成目标。但是,改革速成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一些小小的教育改革也是如此。这不仅与教育工作的长效性有关,也与教育系统的复杂性有关。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说教育是百年大计,教育是系统工程。那种期望教育改革可以速成的观点尽管主观上可以理解,但是在客观上则增添了教育改革者的思想压力,不利于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代蕊华:教育的确是慢的事业,但是各方面要求改革速成的期待,破坏了教育的这种宁静。毕竟,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更是社会的事。一些人关注短期的甚至功利化的改革目标,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解决教育改革速成的问题,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虽然学校是改革的重要主体,但仅仅靠学校,一时很难改变这种局面。

      夏青峰:教育改革一定不能急功近利。教育改革如果不根植于现实的土壤,不回应现实的关切,就可能会面临中途夭折的危险。在推进学校教育改革时,需要注意几点:一是尽量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抓手。脑中想着未来,但改变的应是当下,尤其是解决自己学校中非常突出的教育问题,不赶时髦不跟风,不脱离学校的实际;二是尽量大规划小步走。系统规划学校的教育改革,但一定要细分改革任务与实施步骤。通过一个个小问题的解决,提升师生、家长与社会对改革的信心;三是尽量静悄悄地做。做教育改革,不是做给谁看的,尽量多一些安静探索的时间;四是学校搞教育改革最重要目的,不是去探索或者验证一个什么规律,而是真正地促进师生实实在在的发展。

      没有家长支持的教育改革很难成功

      记者:在一些教育改革过程中,一些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做小白鼠,对教育改革持对立态度。教育改革怎样才能获得家长的支持?

      代蕊华:学校所推行的任何一项改革,如果没有学生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都不可能取得圆满的效果。从理论上讲,凡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改革,学校和家长的意见应该是统一的,谁都不希望学生向不好的方向发展,但在具体的改革举措上,学校和家长的意见往往又是矛盾的。这一方面,反映了学校与家长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内涵理解不一定一致,对如何实现健康成长方式的看法不一定一致,对于学生发展长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的认识也不一定一致;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校与家长在关注点上存在着差异。

      夏青峰:家长对教育改革的担忧是客观存在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的体会是,不要总是对家长大张旗鼓地喊改革,学校一喊改革,家长心中就会打鼓。我们要从解决小问题入手,从容易改变的地方着手,慢慢地让家长感受到学校教育改革给孩子所带来的变化,家长自然而然地就会支持。我们要相信,家长与学校的根本方向是一致的,家长对教育改革的渴望是不低于教师的,但家长又是很现实的,我们需要让家长看到孩子在改革中的实际获得

      石中英:一些教育改革之所以遭到家长的反对甚至抵制,原因还在于改革本身没有做好充分的宣传和解释工作,没有促进家长的参与。从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经验看,教育改革应该促进家长参与,引领家长成为教育改革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在建立更为积极的支持教育改革的家长和社区网络方面,我国的中小学校幼儿园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

      忽视教师的教育改革就是折腾

      记者: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一些教师成了教育改革的坚定反对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石中英: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改革的主体。他们身居教育实践一线,对于学生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最熟悉,对改革的内容与方向也最清楚。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总体上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模式,改革任务、动力都来自上级部门,教师在改革实践中往往被当作客体甚至是改革的对象。用一些老师们的话说:一改革就折腾我们!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角色错位,是导致他们反感甚至反对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在改革中受到的支持不够。一项改革往往需要其他的条件,如参与改革的老师需要更多的时间,需要更多的条件支持,但是有的学校并不愿意给予老师更多的时间和条件支持,这就造成谁参与改革,谁就得付出更多,如付出休息时间、正常的生活时间,甚至要自己先垫付一些必需的费用等等。而且,参与不参与教育改革,在绩效分配上也没有明显的差别。这些原因,也是降低教师参与某项改革愿望的现实因素。

      代蕊华:缺乏教师的广泛理解与真正支持,几乎成了每一次教育改革失败的共同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不排除个别教师存在着得过且过、安于现状、职业倦怠的状况,但更多的原因应是教师个体之外的因素,这至少应包括:第一,改革方案的设计没有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第二,改革方案用行政强制命令的方式实施,没有充分考虑教师专业工作性质;第三,改革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切身利益。当某项改革既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又损害教师的个体或群体利益时,教师的不理解、不支持就很容易让人理解了。

      回避升学率谈教育改革是不现实的

      记者: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和家长把升学率有没有提高,作为评价教育改革成败的标准。这种单纯以升学率作为标准的评价方式是否恰当?

      代蕊华:用升学率作为标准评价教育改革的成败,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其实,用纸笔测试的分数并不能完全体现教育的成效,哪怕这个测试是比较科学合理的。比如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推动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上海两次参与都取得了全球遥遥领先的成绩,虽然可喜可贺,但我们所知道的PISA的结果,并不代表PISA的全部、教育的全部和学生的全部。虽然PISA测试经过科学的抽样,结果也反映了区域教育的整体状况,但整体的均衡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获得了各得其所的发展,好的结果也不意味着好的过程。

      石中英:将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改革成败的标准,肯定是非常片面的。但教育改革与升学率是否就一定相互排斥?应当说,这种负向的线性关系是不存在的。随着中考高考招生录取方式的变革,尤其是随着基础教育阶段包括高中阶段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那种单纯、直接抓升学率的做法肯定会落伍,不改革倒是真会影响到孩子的升学竞争力,并进一步影响孩子的终身发展。

      夏青峰:在当下的教育生态中,回避升学率谈教育改革是不现实的。由于教育改革而降低了升学率,家长肯定不干。教育改革是保障升学率甚至是提高升学率的,不能以降低升学率为代价。升学率降低了,学校教育改革必然会面临很大压力。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提高升学率,是以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来获得,还是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获得?教育改革不能仅仅关注升学率,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与机制的建立,让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和谐发展,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记者:评价教育改革不能忽视升学率,但也不能唯升学率。那么,评价教育改革成败的科学标准应该是什么?

      石中英:谈到评价教育改革成败的标准,恐怕不好一概而论,因为改革的层次和类型非常多样。评价教育改革成败,关键要看教育改革设计中的任务到底完成了没有。在实现目标或完成任务方面,还要看投入了多少条件或成本。一般情况下,投入的条件或成本越低越好。从根本上评价一项教育改革的成败,要看是否为孩子们的发展创造了更好条件,孩子们的成长是否会因此受益。

      代蕊华:评价一项教育改革的成败得失,我认为至少要关注三个方面的标准:第一,它是好的改革,能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并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第二,它是真的改革,不是追求轰轰烈烈的形式主义,不是引用一些抽象概念或者西方理论的花架子,更不是打着改革的旗号而进行的自私自利的行动,而是基于学校中真的问题,扎扎实实地推进;第三,它是有效的改革,改革一定要追求实实在在的效果,不是胡乱作为的瞎折腾,也不是以摸着石头过河为借口,只顾摸石头而忘记过河

      教育改革的风险是可控的

      记者:改革总是有风险的,我们怎样才能把教育改革失败的风险降到最低?

      代蕊华:改革总是有风险的,教育改革也存在着风险,但我们要尽力把改革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首先,要提高改革的风险意识。要明确决策者的责任与担当,增强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并做好不同情景下的应对预案。

      其次,要提高风险管理的专业性。风险管理是一项非常专业的活动,改革者要不断提升风险管理的知识与能力,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再其次,要建立健全覆盖全程的纠错机制。改革过程中,由于改革方案本身、方案执行人或者改革背景等方面的不利影响,往往会导致改革的失败,因而,要时时关注改革的进程,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与纠正。

      石中英:教育是民生工程,教育改革的相关利益主体非常多,因此教育改革方案的设计应当做到科学、民主和透明。

      所谓科学,就是改革目标、任务的设定,举措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改革效果的评价都要努力做到实事求是,有理有据,不能拍脑袋决策或盲目地照搬照抄别处的经验。

      所谓民主,就是改革要注重倾听不同层面尤其是利益相关人的意见和建议,围绕着改革的关键举措开展广泛的民主协商,哪怕对于一些反对的意见也要仔细倾听和认真研究,不要为了改革的速度而牺牲改革本身的民主性。

      所谓透明,是指改革的决策、执行、评价等环节都要透明,理念要公开,利益要公开,资料要公开,结果要公开,使教育改革在阳光下进行。这样可以降低非教育的因素对于改革本身的干扰和影响,从而降低改革的风险。

      另外,还要实行教育改革的问责机制,这样可以敦促改革的决策者、执行者和参与者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改革行为本身,最大限度地防止改革过程中出现责任主体不明以及对改革结果敷衍塞责的问题。

      经验谈

      坚持以问题导向搞改革

      徐友礼

      如何有效推进教育改革,尽可能地避免失败,改革的切入点、实施策略极为重要。始终以问题作为改革导向,在解决问题中深化改革,是避免改革出现偏差甚至失败的重要法则。

      潍坊市2001年被教育部确立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在推进的过程中遇到了理念问题、教师能力不适应问题、考试评价问题、资源不足问题等,如何确保改革落到实处,时任局长李希贵提出要关注问题背后的问题,启动了校长职级制、高中考试录取和督导等改革。这些改革大多是制度的重建,但要确保改得到位,改得成功,还是要坚持问题导向。

      在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校长行政级别取消了,如何按照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来选校长?为此,我们建立起了校长后备人才制度和校长遴选制度。解决了选校长的问题,又遇到如何激励校长问题,我们又建立起了校长职级评定制度和职级薪酬工资制度,这其中校长职级评定怎么评,也是个新问题。我们又建立起个人申请、组织推荐、专家评鉴、同行评价、述职评议、公开公示等一系列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校长与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班子交流渠道不畅的问题又呈现出来,我们又建立起校长调任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的制度规定。到目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促进和保障专家办学的制度体系。

      学校层面的改革也应该如此。什么是好学校大家也有共识,任务很明确: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实现的路径也很清晰:丰富课程选择,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是改什么、如何改。最可行、可靠的改革,还应该坚持从实际出发,问题导向,步步为营,逐步深化。这样的改革不但不会出现所谓的失败,而且会渐入佳境,逐步回归到教育的本质。潍坊这几年涌现出的昌乐二中、广文中学、海尔希望小学等一大批教改先进典型,都是坚持了问题导向。这也是我们潍坊这些年改革的重要经验。

      (作者系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

      教育改革应回归教育本质

      张金豹

      教育改革非常复杂,关系孩子一生,失败不起,失败不得。但任何改革都会有一个探索与实践的过程,有一个认识与再认识的过程,过程中的反复不能定性为失败,因为它不是最终的结果,也许正是成功的开始。

      我校在探索合作性教学模式过程中,历时四年,无数次的模仿、失败,反思、再试验、再失败,再反思、再实践,最终收获成功,可谓艰辛曲折,甚至压力巨大,但我们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模式,在全国产生了影响,收获的不仅是成绩,更是一种自信与能力,这就是改革成功的价值了。

    教育改革是一次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不能盲目追求形式上的改革,任何追求形式上的改革注定会失败,任何追求速成、立竿见影的改革也注定会失败。只有改革动机与目的正确了,只有在改革过程中实实在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事求是的改革才会成功。

      我校在历时五年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对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没有否定。但我们更明白,改革要改掉的是传统课堂中满堂灌、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我校在模式的运用过程中,明确提出了有模式不唯模式,并提出了三个不同:不同时间采取不同方法,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方法,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法。我们灵活和实事求是地处理改革中的问题,成功地实现了传统与现代优势的结合,确保了改革的成功。

      教育评价应该是绿色的,绿色的评价应该是回归教育的本质,体现对人的培养上来。而唯分数的功利性教育评价不仅让教育失去了本源,危害了教育,对教育改革而言更是危害甚大。评价教育改革成败的标准,应该看教育改革的意义和价值:课堂上知识生成是通过学生们自主探究、展示与表达出来的,与教师灌输的和被动地接受知识截然不同,这就是改革的价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那种自信、那种激情,这也是改革的价值;他们享受了学习的快乐,提高了能力,这更是改革的价值。

    (作者系湖北省武汉市二桥中学校长)

                                                                                                                                                                                                       (转自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