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分析》课程团队建设规划
一、课程团队的现状与问题
《数学分析》课程是数学学科本科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几乎所有的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都需要《数学分析》课程的知识作为支撑。因此,抓好《数学分析》课程的建设,将有力促进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而抓好团队建设又是课程建设的关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几年的建设,《数学分析》课程团队目前已拥有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本课程团队所有教师第一学历与最终学历均为基础数学或应用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团队共有成员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9人,具有硕士学位的1人,本科学位的1人。课程团队中50岁以上教师3人,40~49岁5人,40岁以下3人,团队年龄结构合理。团队成员分别毕业(最终学历)于7所高校或研究所,其中5人毕业于中山大学,其余的人分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汕头大学、南京大学,课程团队学缘结构合理。团队由6位教授、3位副教授、2位讲师组成,形成了合理的梯队。团队成员中省级千百十培养对象2人,校级千百十培养对象4人,校级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校级学科带头人1人,校级学术带头人2人,校级优秀教学骨干2人,获肇庆市拔尖人才称号4人。
目前在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与省内院校比较,知名度不高;缺乏高水平教学成果;课程资源单一;教研教学改革氛围不够浓厚;人员规模、结构与目前学生规模不太适应。
二、建设目标
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继续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发挥《数学分析》课程在素质教育中培本固源的作用。用三到四年时间,将该课程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在近几年内形成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更加合理,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具有敬业精神的、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能满足我院教学科研需要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规模达到16人以上,将数学分析团队建设成为省级教学团队。
科研教研方面,继续保持团队成员在科研教研方面的优势,申报并立项一批省级、国家级科研教研课题,在科研成果奖、教学成果奖省级奖励上有突破。
在教材建设方面,根据使用情况及时对《数学分析同步练习册》做出修改,并能再版。围绕学院开设的数学分析续论课程,编写配套教材,作为数学分析课程教材的补充。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进行数学分析案例库的建设,为今后出版这方面的教材作准备。
人才培养方面:以数学分析课程为基础,在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申报大创项目、考研等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对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进行改革,探索将建模思想融入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 取得一些有影响成果。
三、建设措施
1、进一步提高团队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每一位教师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奋斗目标。
2、有计划地继续培养本课程的青年教师,选派他们到国内外进修访问,不断提升业务水平。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大力引进应届博士省,充实团队师资力量。对新进年轻教师实行导师制,实行以老带青、以熟带生,促使新进教师早日走上讲台,并站稳讲台。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社会服务的能力。
3、狠抓课堂教学,在教学中突出创新教育,力争突出我院这方面的特色。 进一步健全教师课堂教学考核考评机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开展教学研究。由系、部主任主持开展经常性的教研活动,开展集体备课、 互相听课、 座谈听课体会等教改活动。鼓励和支持教学研究项目的申报。
5、对已有的成果进行培育,按照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的指标要求,对现有成果进行提升与总结,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
6、争取参加高等数学课程指导委员会组织的一些全国性会议, 以及一些科研交流会。积极参加省数学会组织的高等数学教学年会。学习别人的先进的经验,提高自己的整体水平。
四、预期成果
1、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经过建设,使团队成员达到16名,其中教授达到7人,副教授达到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14人。同时新增省级教学名师1名,新增校级教学名师2-3人。
2、研究与交流方面,争取立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到国外学术交流3-5人次,国内学术交流8-10人次。发表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3、《数学分析》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获得省级立项。同时数学分析课程团队成为省级课程教学团队。
4、根据目前《数学分析同步练习》的使用情况,不断进行完善,争取再版。针对《数学分析续论》,编写配套教材,丰富课程教学资源。
5、加强教学改革,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开展教学改革。争取获得省级立项教改项目2-3项。积极培育1-2项教学成果,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
6、促进科研教研成果为教学服务,继续促进科研教研为教学服务,在指导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等方面发挥团队成员的科研优势,为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增强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