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药对配伍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药对配伍

第十二章 祛湿药对

2015/9/14 11:48:34人浏览
二、利水渗湿药对
附子—茯苓
【配对机理】  
   附子与茯苓配伍属于相使配对的范畴为两个方面:其一,温肾利水,用于阴水证。阴水之证,每因脾肾阳虚,脾虚则水无以运,肾虚则无以行。附子大辛大热,温肾补火;茯苓甘淡而平.健脾利水。茯苓得附子则补火生土,使水有所归;附子得茯苓则坎阳鼓动而水有所摄,以达到温肾健脾利水的作用。 其二,温阳散寒、除湿止痛,用于阳虚寒湿身痛证。附子辛热性燥、温运气血、散寒止痛之力亦佳,附子得茯苓之助又能增强除湿之力。
【临床应用】
①用治阴水,属于脾肾阳虚、水气泛滥,证见恶寒脉沉、四肢沉重浮肿、小便不利,或腹痛下利等。方如《伤寒论》真武汤、《重订严氏济生方》实脾散,均以此药对为基础,适加健脾利水之药而成:
②用治身痛,无论阳虚阴寒内生,还是寒湿深入筋骨,证见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脉微而沉之证,用之较合适,方如《伤寒论》附子汤。此时,多主张加大附子用量,且以炮附子入药为佳。
【常用量】
附子5-10克,茯苓15-20克。
    
茯苓—桂枝
【配对机理】
   茯苓配伍桂枝,具有较强的蠲除水湿的作用,临床广为应用。大凡水湿为患,多责之于中焦脾土;茯苓味甘淡而性平,甘以益脾培土,淡以利水渗湿,其补而不峻,利而不猛,理其生湿之源;水湿为阴霾之邪,又赖阳气以照,桂枝辛甘而温.辛甘以助阳,甘温以化气,最善散阴强之邪;桂枝得茯苓行中而专于化气行水,茯苓得桂枝而通阳除湿。二者相使配对,具有较强的利水除湿的作用。此正合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凡水饮为患而见的各种证候,如心下逆满、心悸头眩、咳逆上气、消渴多涎、水肿腹胀、小便不利等均可选用。如《伤寒论》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中用之,健脾利水以治心下痞满,起则头眩;五苓散中用之,化气布律,以治消渴水逆、小便不利.都体现了这一药对的基本作用。此外,本药对除温阳利水功效外,还有一定的益气宁心、平冲降逆作用。
【临床应用】
①用治心悸,伴见头眩、心下满,属于水气凌心者。
②用治癃闭,证见小便不利、口渴欲饮,属于水停膀胱,气化不利。
③用治欲作奔豚证,属寒水停中,证见脐下悸动不宁者。
【常用量】
茯苓10-15克,桂枝10-15克。

泽泻—茯苓
【配对机理】
   茯苓与泽泻相配伍.为临床常用的利水渗湿药对。茯苓甘淡而平,淡渗利湿,兼有助脾运化之功。泽泻甘淡而凉,善逐三焦、膀胱之水。茯苓得泽泻,利水除湿之倍增;泽泻得茯苓,利水而无伤脾气。二药合用,相使相辅,可使中焦得运,水道通调,水湿之气从上顺下,出于膀胱之府。通常认为,此药对以治疗中、下二焦水湿之证最为理想,临床应用极为广泛。
【临床应用】
①用治水肿,脾虚水停者,常合用桂枝、白术等。若见肾虚水停者,可再加用附子、仙灵脾、巴戟天。
②用治黄疸,无论阴黄、阳黄均可选用。
③用治泄泻,具有利小便实大便之功。
④用治淋浊,可于补脾肾、清湿热、别清浊之方中加用之。
【常用量】泽泻10-15克,茯苓10-30克。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