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拓展学习资源 >> 经典案例

烽火台

2017/11/5 14:27:37人浏览

说到烽火台,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幽王烽火戏诸侯。故事说的是荒淫无度的周幽王自从得到褒姒之后,便居之琼台,整天想尽办法以图博得褒姒开心一笑。他曾招乐工鸣钟击鼓、品竹弹丝,还让宫女载歌载舞,但褒姒不为所动。他得知褒姒爱听丝织品撕裂的声音,便命人裂帛千匹,可美人依然无动于衷。有个叫虢石父的近臣献计说:当年先王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在骊山之巅建有烽火台20余处,还购置了大鼓数十台,每当有贼寇侵犯时,烽火台便点火示警,火光、烟雾直冲霄汉,甚为壮观。附近诸侯见此情景,无不发兵相救;继而又闻鼓声阵阵,便催赶前来。这些年来,天下太平,已多年不见烽火点燃,如果君王偕王后并驾同游骊山,夜举烽火,这时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昏庸的幽王居然听从了虢石父的馊主意,其下场我们也都知道了。周幽王和虢石父均命丧西戎刀下,褒姒也在劫难逃,西周从此走向了灭亡。

在古代,烽火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看见了烽火,便意味着战争来临。唐代诗人李益的烽火高飞百尺台,黄昏遥自碛西来,便是当时古战场的一幕真实写照;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名句;南朝吴均的《入关》中也有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的诗句,大意是说:紧急的征召军情文书从边疆传来,报警的烽火乱得像萤火虫发出的光亮,这是当时战争气氛的生动写照;唐代刘驾的《塞下曲》更写出了战时边关的一番别样风情:勒兵辽水边,风急卷旌旃。绝塞阴无草,平沙去尽天。下营看斗建,传号信狼烟。圣代书青史,当时破虏年。这里的传号信狼烟,同样是指传递战争信号用的烽火狼烟。

  (资料来源:烽火台的诉说)